前言最专业的线上配资
2025年9月的台海周边,上演了一幕充满反差的外交与军事互动。
9月3日阅兵后不久,美国防长主动表态“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,愿保持沟通”,传递出“求和”信号。
但仅一周后,9月12日,美军驱逐舰与英军护卫舰就联合过航台湾海峡,被东部战区定性为“滋扰挑衅”。
面对这一矛盾行径,解放军迅速出动海空兵力,其中武直-10武装直升机的动态尤为引人注目,15分钟内高度骤降1100米,全程跟踪警戒。
美国究竟想干什么?
美英带着“老舰”闯台海
9月5日,中国国防部官网发布消息,证实美国防长与中国防长进行通话,对方在通话中明确表示“美方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,希望通过对话管控分歧”。
展开剩余89%这一表态被外界解读为美方在九三阅兵后对中国军力的认可,也是对近期中美军事摩擦的“降温信号”。
然而,这份“和平承诺”的余音尚未消散,台海海域就传来了不和谐的航行声。
9月12日,东部战区官方账号发布通报,指出美军“希金斯”号驱逐舰与英军“里士满”号护卫舰当天过航台湾海峡,且在航行过程中“实施滋扰挑衅行为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两艘军舰均属“老旧装备”,“希金斯”号1999年服役,至今已25年;“里士满”号1995年入列,服役年限更达29年,无论是雷达系统还是武器配置,都与新时代舰艇存在代差。
美方一边通过高层通话释放“求和”信号,一边联合盟友派老旧军舰在敏感海域挑衅,这种“两面性”背后,本质是试图在不引发直接冲突的前提下,维持对中国的军事威慑。
但从结果来看,这种策略并未奏效,东部战区迅速出动的海空兵力,尤其是武直-10的紧急响应,恰恰是对这种虚伪战略的直接反击,印证了“求和”无法掩盖挑衅本质的现实。
15分钟降1100米逼退舰载机
面对美英军舰的滋扰,东部战区并未采取“被动跟踪”的方式,而是以精准的海空协同亮出硬招,武直-10武装直升机的动态数据,更是成为这场反挑衅行动最直观的“实力证明”,每一组数据背后都藏着解放军的实战应对逻辑。
根据全球知名航空跟踪网站Flightradar24发布的ADSB信号数据,9月12日上午8时许,3架隶属于东部战区的武直-10武装直升机信号在台海北部海域被捕捉到,编号分别为Z-10-073、Z-10-081、Z-10-092。
其中Z-10-073的飞行轨迹尤为特殊,8时05分,其飞行高度为1402米,处于中高空侦察状态; 8时20分,高度骤降至301米,15分钟内累计下降1101米,且飞行航线与美英军舰的AIS航行轨迹高度重合。
这种短时间内的大幅高度变化,并非简单的飞行调整。
结合南海战略态势感知平台发布的船舶动态,美英军舰在8时10分左右曾短暂偏离航线,且“希金斯”号驱逐舰的直升机甲板有“舰载机起飞迹象”。
美军“希金斯”号配备的SH-60“海鹰”直升机,常用于反潜、侦察等任务,此次起飞极可能是试图对解放军跟踪兵力进行“反侦察”。
而武直-10的高度骤降,正是为了近距离逼退SH-60,压缩其活动空间。
更关键的是,武直-10在降至300米高度后,并未保持固定飞行,而是持续在1000米以下高度反复盘旋,且飞行半径始终围绕美英军舰。
受此影响,美英军舰的航速从最初的20节降至17节,航行轨迹也变得“规规矩矩”,不再有此前的“蛇形机动”等挑衅动作。
这种“以空制海”的效果,不仅体现了武直-10的机动性与威慑力,更印证了东部战区“即发现即处置”的快速反应能力,而这正是对美防长“求和”后仍搞挑衅的最直接回应,解放军的戒备从未因“求和”而放松。
武直-10“战绩簿”
武直-10此次在台海的紧急响应,并非偶然的“单次行动”,而是这款武装直升机近年来多次参与主权维护任务的延续。
从南海到台海,武直-10用一个个具体案例,证明了其在近海防御体系中的关键作用,也为此次应对美英挑衅积累了丰富经验。
就在前段时间,加拿大“渥太华”号护卫舰与澳大利亚“安扎克”号护卫舰曾联合过航台湾海峡,当时东部战区就派出武直-10参与跟踪警戒。
根据网上资料显示,武直-10保持在500米高度伴飞,且与加澳军舰的距离始终控制在10海里以内,形成“近距离监视”态势。
东部战区事后通报称,“有效掌握美西方舰艇动态,确保台海主权不受侵犯”,这一行动为此次应对美英军舰积累了“多机协同、近距离跟踪”的经验。
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23年11月的南海铁线礁事件。当时菲律宾“探索者”号科考船未经中方允许,携带10余名所谓“科考人员”试图非法登上南沙铁线礁。
在警告无效后,解放军派出武直-10前往处置,根据媒体披露的细节,武直-10在距海面约10米的超低空悬飞,利用旋翼产生的强大气流,直接将菲律宾登礁人员的帐篷、设备吹翻,迫使“探索者”号撤离。
这一“非火力驱离”方式,既避免了冲突升级,又有效捍卫了主权,展现了武直-10的精准操控能力。
从南海铁线礁的“10米悬飞驱敌”,到台海的“15分钟急降逼退”,武直-10的每一次出动,都是对“外部势力挑衅”的即时回应。
这种连贯性的行动,不仅证明了解放军维护主权的坚定决心,更让美英清楚,即便美方先“求和”,只要有挑衅行为,就必然会遭到解放军的有力反制,不存在“求和就可放松戒备”的余地。
美英军力困境VS中国三航母时代
美英此次选择用老旧军舰、非主力舰挑衅台海,深层原因在于其自身军力的衰退与困境,而这与中国海军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形成鲜明对比。
中国已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,福建舰的海试进展与第四艘航母的规划,更是让美英“炮舰外交”的老套路彻底失效,也让“求和后挑衅”的策略失去了威慑力。
先看美国的航母困境。根据美国海军协会2024年8月发布的《美国海军军力报告》, 美国现役11艘航母中,7艘为尼米兹级,服役时间最早的“尼米兹”号1975年入列,至今已49年,最新的“布什”号2009年服役,也已15年。
福特级首舰“福特”号虽2017年服役,但因电磁弹射系统故障、弹药升降机问题等,至今未形成完全战斗力;第二艘“肯尼迪”号原计划2024年交付,却因供应链问题多次延误,预测最早今年年底才能服役。
英国的情况更不容乐观。
“肯尼迪”号
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航母虽为英国最先进的航母,但2024年印太部署期间多次出现动力系统故障,6月曾在南海短暂停靠新加坡维修。
反观中国,海军发展已实现“跨越式提升”:辽宁舰、山东舰已形成双航母战斗群;福建舰也很快就会正式服役,国防部9月记者会明确表示“海试进展顺利,各项性能指标符合预期,将按计划推进后续工作”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环球时报2024年8月援引“接近海军的消息人士”报道称,第四艘航母的前期规划已启动,将聚焦“电磁弹射技术优化、舰载机适配升级”,进一步提升远海作战能力。
这种军力对比的逆转,让美英的挑衅失去了“底气”。
1996年台海危机时,美国可派双航母战斗群威慑中国;如今面对美英老旧军舰,解放军仅用055型万吨大驱和武直-10就能有效应对。
这种变化,不仅是装备的升级,更是战略主动权的转移,也让美防长“求和”后仍搞挑衅的行为,显得愈发徒劳。
英国“威尔士亲王”号
结语
从国际关系视角看,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,正如中国防长在与美防长通话时强调的“中国不寻求冲突,但也绝不惧怕冲突,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容侵犯”。
未来,随着福建舰的正式服役与第四艘航母的推进,中国海军的体系化作战能力将进一步提升,台海周边的“战略天平”将更倾向于维护和平与稳定的一方。
美英此次挑衅的失败,也给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:新时代的中国已不是“炮舰外交”能威慑的国家,“爱好和平但不惧战”的立场,将始终是中国维护主权、推动区域稳定的压舱石。
而东部战区的每一次“亮剑”最专业的线上配资,无论是武直-10的升空,还是驱护舰的巡航,都是对这一立场的最好诠释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线上配资平台_线上配资网_在线股票配资网观点